为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提升社区矫正对象教育帮扶成效,近日,永安市司法局机关党支部组织社区矫正对象50余人赴凤冠山社区矫正公益基地开展“生态幼林抚育+法制教育”主题活动。
生态修复,你我皆是“树”造者
晨光初现时,党员志愿者们带领矫正对象混合编组,分工清理杂草、修剪绿植,现场秩序井然。“注意不要伤到绿植根部,锄头要斜着入土..."党员志愿者手持锄头边讲解边演示标准动作,社区矫正对象两两结对,有的弯腰徒手拔除顽固草根,有的用铁锹平整土地,看着原本杂草丛生的绿化带变得整洁如新,一名矫正对象感慨万千说道:“我突然明白,改正错误也需要像除草一样彻底,看着自己清理过的绿化带,就像看到了自己被重新修剪的人生。今后我会像爱护这些绿植一样珍惜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些朴实的话语,折射出公益劳动对矫正对象心灵的触动,更展现了党建引领下社区矫正工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感化效果。
普法护航,强化矫治实效
初夏林荫下,受邀参加活动的市检察院干警利用集中点验间隙,在凤冠山生态修复基地搭建起流动普法讲堂。结合永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生态本底,干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责任义务为切入点,巧妙串联《森林法》相关规定,并通过以案释法宣传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和恢复性司法理念,强调破坏生态环境的法律后果,生动诠释了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温度与力度,这种将生态修复纳入社区矫正的"沉浸式普法",既助力受损环境得到实质性修复,更在潜移默化间,纠正了社区矫正对象的法治认知偏差 。
润心矫行,传递司法温度
在组织公益活动之余,党员志愿者充分运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嵌入式心理疏导,通过一对一谈心、“拉家常”等方式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梳理情绪症结。针对他们在生活适应、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具体困惑,工作人员耐心提供心理调适建议,逐步引导其建立积极认知。这种融入日常场景的柔性辅导模式,既有效缓解了社矫对象的心理负担,又通过司法关怀的温暖传递,帮助他们重燃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本次活动共清理绿化带面积约30余亩,通过社区矫正对象化身“生态修复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为生态环境贡献力量,让矫正对象用行动修复社会关系,以公益行动承担社会责任,既高效增强矫正对象的社会归属感,也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与生态双重能量。
永安市凤冠山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是永安市司法局会同市检察院联手打造的“三类基地”之一,近年来,先后组织社区矫正人员赴基地公益活动2000余人次,补植复绿树木15000余株。下一步,永安市司法局始终秉持创新和担当精神,持续探索更多“修复性司法”实践项目,创新教育矫治形式,推动党建与社区矫正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为引领,以合作为纽带,持续书写社区矫正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