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 SM00110-3000-2024-00013
- 备注/文号: 明司综〔2024〕1号
- 发布机构: 三明市司法局
- 公文生成日期: 2024-01-12
- 有效性:有效
各县(市、区)司法局,市局有关科(室):
2022年以来,我市各地根据省上部署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嘱托,打造新时代福建‘148’品牌”三年行动要求,扎实推进148品牌创建工作,推出了一批为民便民利民的148品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工作成效。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推进我市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切实建立起覆盖全时空、全业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我市148公共法律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于2023年11月在全市开展148公共法律服务品牌评选活动。在各地推荐上报的基础上,市司法局结合各地的工作实际,经认真组织评选,评选出《“法润童心”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等9个项目为我市第一批148公共法律服务重点创建品牌,具体如下:
1.“法润童心”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明市司法局);
2.法治护航助力沙县小吃提质增效(沙县区司法局);
3.“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明溪县司法局);
4.建宁县“五联机制”建设平安边界(建宁县司法局);
5.永安市公证服务新作为(永安市司法局);
6.尤溪县“基点调解”助力乡村振兴(尤溪县司法局);
7.三元区党建联盟148服务乡村振兴(三元区司法局);
8.宁化县“一网三点”工作法(宁化县司法局);
9.清流县“乡贤枫桥”工作法(清流县司法局)。
以上入选的品牌能够结合各地司法行政的工作实际,普遍具有地域特色、工作创新、成效明显、可复制可推广,同时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各地要进一步提升对148品牌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148品牌创建的积极性和精品意识,按照工作再落实,特色再深化,典型再挖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升老典型、选树新典型,着力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形式多样的特色品牌、优势品牌,将148品牌创建作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切实把“148”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办实、办好,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开心锁”、“连心桥”、“守护神”。
附件:三明市第一批148公共法律服务重点品牌综述
三明市司法局
2024年1月12日
附件
三明市第一批148公共法律服务重点品牌综述
一、“法润童心”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品牌综述:根据《三明市开展贫困留守儿童“雏燕”关爱行动工作方案》,我市从2020年开展,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全面实施“法润童心”计划,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采取组建工作专班和志愿律师服务团、配备中小学律师法治辅导员、举办法治讲座、培养法治骨干教师等措施,护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市法律援助中心组织全市各地司法所建立留守儿童台账,开展法律结对帮扶,主动上门对接法律服务需求,发放联系卡,实时提供或转介法律服务,针对性地开展对受侵害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与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该项目在2021年三明市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铜奖。
工作成效:从2020年起,通过“法润童心”计划,市、县两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志愿律师着重在各中小学开学时,积极走进校园,举办“开学法治第一课”,另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实施,宪法宣传周等重要节点,举办法治讲座;市县两级开通7*24小时留守12348法律服务热线,以及律师事务所免费咨询热线,在E三明网络平台开通7×24小时线上法律咨询,志愿律师对各类法律咨询提供及时专业解答。2020年以来,共举办法治讲座340次,提供法律咨询1600多次,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295件。全市有2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加法治讲座,有1295名未成年人得到法律援助辩护或代理。另外,为学校教师举办法治培训,提高教师法律素质和依法保护留守儿童水平,有100多名教师接受了培训。律师普法进校园、法律援助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得到了学生、家长、教师的高度好评。
二、法治护航助力沙县小吃提质增效
品牌综述:近年来,针对小吃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自有资金不足等问题,沙县区司法局主动融入“小吃搭台,经济唱戏”这一脱贫致富产业发展中,整合司法行政资源,积极探索“三三融合”模式即服务+法治、职能+部门、智能+平台,开展沙县小吃148品牌创建工作,用法治护航沙县小吃,助推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沙县小吃再领风骚,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大的法治力量。沙县区沙县小吃148品牌创建先后被学习强国、新福建、福建法治报、省委政法委公众号、省司法厅公众号等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
工作成效:
沙县区司法局组建由律师组成的沙县小吃法律服务团,依托12348热线、“法治沙县”等网络平台,为小吃业主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组织全区律师事务所以及法律服务中心与小吃企业对接签约,3年共为小吃业主提供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指导维权500余人次,代理维权件38件,开展小吃企业“法治体检”136次,参与起草、审核企业规章制度、合同等123次,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法律意见66次,参与重大谈判工作21次。对区政府出台的小吃扶持政策进行合法性审核并提供修改意见,积极为“沙县小吃”商标注册、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国际商标注册等工作提供法律意见,联合区小吃管委会成立“沙县小吃纠纷调解委员会”,在全国30个大中城市的小吃集团餐饮连锁子公司联络处设立调解联系点,共设沙县小吃调解组织43个,配备调解员151人,3年来,共化解沙县小吃金融纠纷104件,协议金额高达1800余万元。通过法援“云办理”和公证“云委托”,3年来受理有关沙县小吃的法援案件16件,远程视频办理沙县小吃业主的公证52件。
三、“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
品牌综述:福建省明溪县被誉为“八闽旅欧第一县”,全县出国人口1.4342万人,分布于六大洲78个国家(地区),占户籍人口的12.3%,三明市旅外人员的65%,位居全市之首。近年来,明溪县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履行人民调解工作职责,着眼便侨、护侨、安侨、稳侨,针对涉侨矛盾纠纷的时空阻隔等问题,用细心精心信心,做好排查、化解、服务,为维护侨乡和谐稳定贡献司法行政力量。
工作成效:线上通过开发“明溪智慧调解”微信小程序,畅通矛盾纠纷收集渠道,消除时空障碍。线下利用县、乡、村三级网格化体系,组建涉侨调解员专家库,发挥侨领、侨胞、侨眷在涉侨调解中的优势,成立由知名侨领、商界精英等社会杰出人士组成的全省首家“蒲公英法治文化促进中心”,为各界涉侨矛盾纠纷调解搭建“桥梁”。国内,以乡镇为单位组建海外联络队伍,积极对接国外侨团组织,在国外明溪侨民主要聚居地设立调解联络中心,邀请商会会员、侨领、侨胞作为境外调解“帮帮团”。对于当事双方分处境内外的矛盾纠纷,依托互联网远程调解平台,全流程线上办理。三年来,共摸排化解涉侨矛盾纠纷1300余件。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畅通“12348”法律服务热线,向涉侨人员发放法律服务爱心联络卡,推行“零接触”线上公证,定期组织律师等法律服务团队,深入侨企开展“法治体检”,2023年以来,累计为侨企开展“法治体检”21次。
四、建宁县“五联机制”建设平安边界
品牌综述:近年来,建宁县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组织“联建”、机制“联通”、隐患“联防”、纠纷“联调”、问题“联治”五方面内容为抓手,创新闽赣边界纠纷联防联调工作,为闽赣边界平安建设发挥出积极作用。该经验做法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省委领导和省司法厅领导专门作出了批示。2023年,建宁县闽赣边界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司法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表彰。
工作成效:“五联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边界地区平安建设工作力量,打破地区行政束缚壁垒,组建相对明确、统一、高效的协调机构,搭建起边界平安建设工作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了边界联防联调工作质效。建宁县与江西省接边三县成立了乡镇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15个、驻村调解室42个,健全了边界联合调解组织网络,汇编《种业枫桥》《边界枫桥》案例读本。通过联合行动,实现了纠纷源头排查预防,疏导隐患33件,调解各类边界矛盾纠纷610件,涉案金额5900多万元,调解率和化解成功率均达100%。建立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58支、调解小分队62支,培养边界乡镇法律明白人390名、法治带头人165名,深入省际边界线上的乡村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推进闽赣边界四地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了边界和谐稳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五、永安公证服务新作为
品牌综述:2022年以来,永安市公证处深入开展公证行业“148”品牌创建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主动融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公证制度价值与职能优势,积极拓展公证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方法,为革命老区群众、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近三年来,提供上门服务99次、减免收费公证16件;为现役军人办理公证160件,减免费用5.1万余元;开展各类法治宣传、公益服务30余次。
工作成效:推出“3零”服务模式,即“零证明”是指对继承、赠与等30余个公证事项实行“零证明”办证,截至目前,已办理零证明公证1800余件。“零接触”即采用“互联网+公证”的方式,让“零接触办理公证”惠及百姓,疫情期间为海外数十个国家的当事人及身处疫区和封闭区域的特殊群众办理远程视频公证470余件。“零跑腿”即在全省首创“不动产登记与公证协同办理”服务模式,实现不动产登记机构与公证机构“一条龙、一站式、一体化”特色服务,“零跑腿”即取得不动产权证书。目前已为当事人代办产权证书640余本。创新“公证+”服务模式,推行“检察+公证”创新模式,积极参与制定轻微刑事案件赔偿保证金制度,在省内率先办理公益损害赔偿保证金提存公证。推行“诉前调解+赋强公证”诉源治理新模式,截至目前,永安市公证处开展诉前调解44件,成功化解11件,其中出具公证债权文书7件,办理其他类型公证4件。
六、尤溪县“基点调解”助力乡村振兴
品牌综述:尤溪县司法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在一些矛盾多发、交通不便、调解力量薄弱的山区建立联片村合作、相互配合、共同调解的“基点村人民调解工作室”新模式。“基点村人民调解工作室”,分别负责挂包5-8个联片村,除了加强对各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工作的指导外,对各村汇总上报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联合村调解员开展调解;涉及多个村的矛盾纠纷,由调解室专职调解员牵头联合各涉事村调解员开展攻坚化解。通过建立“基点调解室”有效整合基层调解力量,推动基层平安建设。目前,全县已成立“基点人民调解工作室”16个,选聘专职人民调解员26人,年调解纠纷300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9.8%。
工作成效:基点调解室拓展了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健全了人民调解的组织网络,实现了对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全覆盖。调解成功率明显提高,“基点调解室”模式创建后,有效克服了过去调解过程中的弊端,大大缩短了纠纷解决周期,节约了时间成本。由于设置了“基点调解室”这一道“防火墙”,使人民调解工作发挥出更大作用,使群众解决纠纷“一不跑远路,二不花本钱,三不伤感情”,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使当事人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利益,从而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搭建了“连心桥”,开通了“直通车”。通过基点调解室的工作模式,在调解过程中,通过人民调解员反复的说理、说法促成当事人之间利益之争逐步趋向缓和,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双方都能共同遵守的调解结果。而这样的结果普遍会被当事人充分有效地履行,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和反复,避免了当事人不服而反复上访或上诉,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七、三元区党建联盟148服务乡村振兴
品牌综述:三元区司法局坚持以法律惠民为根本,推进“党建+法治+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辖区5个律所党支部与5个乡镇党委结成“法律服务乡村振兴党建联盟”,签订《法律服务乡村振兴党建联盟协议书》,建立一个联盟目标、二支联盟队伍、三个联盟制度、四个联盟内容的“1234”党建联盟工作机制,组成律师志愿服务队和“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普法讲座、“法治体检”、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各类联盟活动;带领律师事务所在乡村建立“党建共建共学点”和“法律服务乡村振兴联建联系点”,通过资源共享、活动联办等形式,实现互帮互学,发挥法律服务在法治政府和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工作成效:通过开展党建联盟148活动,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法律专业优势,截至目前已开展“党建+开展法治宣传、普法讲座、“法治体检”、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各类联盟活动300次,帮助镇村审查规范订单合同42个,完善村规民约30份,共同协商解决问题90个,提供法律意见、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150次,开展培训班30场次,协助调处矛盾纠纷90起。枫桦律师事务所党员律师在陈大镇碧溪村林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代理中,通过减免律师费,帮助村里收集证据并代理案件,避免了115万及利息、违约金等高额赔付款,最大限度维护碧溪村的合法权益。
八、宁化县“一网三点”工作法
品牌综述:宁化县坚持以高质量法治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打造“一网三点”工作法(“一网”即普法网:福建省蒲公英公益普法服务网上平台;“三点”分别是立足点:全省首个宪法学校;切入点: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首家新媒体普法工作室;落脚点:巾帼“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实现普法与关键群体、广大群众零距离,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持续向好,夯实基层法治建设、平安建设坚实基础。
工作成效:依托福建省“蒲公英”公益普法服务网上平台构建起全县普法服务网,全县已有69个单位入驻平台,平台登记的宁化县“蒲公英”志愿者共计411名,
实现全县普法一网统筹,行动统一,普法公益服务队伍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有力发挥了普法服务实效。在宁化县名远小学,打造全省首个宪法学校,将法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让宪法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借力新媒体开展掌上普法,成立全省首家新媒体普法工作室,采用“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剪”的方式,拍摄普法短视频“学法避坑宝典”6期,打造《客家律师说法典》普法短视频66期,入选“中国长安网”“学习强国”等法治宣传平台,点击量均超百万。组建宁化县巾帼“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获评福建省第三届新时代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十大最美组织”称号。创新推出“普法三式”(“枕边普法”“妈妈普法”“闺蜜普法”)品牌,该做法在全市推广并入选全国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九、清流县“乡贤枫桥”工作法
品牌综述:清流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践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理念,通过“线上大数据+线下小网格”互动互补,充分发挥乡贤的亲缘、人缘、地缘优势,着力打造“乡贤枫桥”新机制,将40名优秀乡贤吸纳为人民调解员或者邀请乡贤参与当地矛盾纠纷化解和息诉息访工作,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走出了一条基层善治新路径。
工作成效:为充分发挥乡贤来自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清流大力倡导乡贤积极参与群众议事会,通过“拉家常”的形式、用群众语言宣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传播新理念、弘扬正能量,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把政府、干部和村民紧密连接起来,激发群众参与乡村自治的热情。近年来,清流乡贤不仅积极参与民主法治乡村建设、矛盾纠纷化解等社会治理活动,还收集反馈民情民意100余条,带头参与捐资助学、助残扶贫等公益活动54场次,捐赠爱心款项500余万元。充分发挥乡贤来自基层、贴近群众,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优势,推动乡贤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目前,清流全县已推选出乡贤858人,成立乡贤理事会13个,乡贤们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民主法治乡村建设、矛盾纠纷化解、息诉息访等活动,为乡村治理注入“活水”。近年来,清流县乡贤共参与疫情防控、征地拆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基层治理活动56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400多件,化解涉诉信访、申诉上访57件,解决纠纷标的3600余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