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元区司法局荆西司法所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提升服务群众法治需求为目标,创新打造“345”工作法,助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质增效。
“3+N”引领 打造便民服务“主阵地”
“现在集约化办公,群众要办的事‘一站式’搞定,接待大厅、矛盾纠纷调解室、公共法律服务室等功能室齐全,调解矛盾纠纷也更‘舒心’了。”荆西街道专职人民调解员李贵芳看到焕然一新的“三合一”场所后忍不住点赞。2024年4月,荆西司法所通过整体搬迁提升改造,与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站一体建设,办公用房面积从150平方米提升至300平方米,办公设施也同步得到了极大提升。
“通过‘三合一’,我们持续健全完善‘区+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整合综治、司法等职能,将场所打造成化解纠纷的‘快车道’、基层治理的‘平安哨’。”荆西司法所所长邓贵华介绍到,立足“3+N”模式,为辖区群众、学院师生、园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法治教育、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2024年以来,共提供合同审查20余件,开展法治宣传活动14场次,举办法治专题讲座6场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71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
“4到”路径 绘就纠纷化解“新枫景”
荆西街道辖区内有一所高校“三明学院”、两个粮库“中央储备粮三明直属库和三明市粮油储运站”以及新兴的荆东工业园区、荆东教育新城,人员多、情况复杂、社会治理难度大。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荆西司法所立足辖区特点,主动与莘口法庭建立“所庭联调联动机制”,深入开展“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行动,推动研判、联动、指导、阵地“四个到位”,全方位为辖区高校师生、企业职工提供优质公共法律服务。
“得益于所庭联调联动机制的快响应、快处置,我们有效防止了群体性事件的扩大升级。”莘口法庭庭长张朝炼说到。原来,因园区某服装厂经营不当,拖欠14名工人工资共计9.9万元。荆西司法所与莘口法庭及时介入,一同开展案情研判,针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做好调解预案。一方面主动对接服装厂负责人普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督促其抓紧筹集资金支付拖欠工资;另一方面耐心做好欠薪员工的情绪安抚工作,争取员工对服装厂的理解,并最终促成和解。
2024年6月7日,三明市涉台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三明学院成立,聘请2名业务精湛、熟悉涉台法律政策的台胞老师担任三元区荆西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又为所庭联调联动“再添一翼”,共同打造起台胞、台企、台青身边的“法律之家”。
在所庭联调联动机制下,2024年以来共成功化解了56件涉企纠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06.45万元,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五零”帮扶 构建安置帮教“联动圈”
安置帮教对象蒋某,出监后不慎失业在家,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了解这一情况后,司法所立即与民政部门对接,及时为蒋某申请到了3000元临时救助金,并在荆东工业园区为其找到了一份普工。这仅是荆西司法所联动帮扶安置帮教对象的一个缩影。
“我们在落实必接必送和首次谈话见面中,从一开始就根据刑满释放人员的在监表现和家庭状况等具体情况,实施‘精准画像’,为下一步的安置帮教工作奠定了基础。”荆西司法所所长邓贵华介绍道。为切实做好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荆西司法所摸索形成了一套“五零”机制,即精准衔接“零误差”、联动管理“零缝隙”、就业指导“零缺位”、生活救助“零盲区”、法治帮扶“零距离”。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为进一步提升安置帮教工作质效,荆西司法所依托综治中心基层治理“主阵地”,主动与街道民政、卫健、住建、教育等部门对接,帮助落实安置帮教对象临时救助、低保等社会救助措施。结合日常走访,加强重点人员动态管理,关注安置帮教对象的生活状况,以“上门宣讲”形式为安置帮教对象普及医保、慢性疾病补助、廉租房申请等相关政策,及时回应安置帮教对象在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帮扶需求。此外,还积极争取荆东工业园区的支持,分别在三明市金馨宸木业有限公司和三明市宏源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成立安置帮教基地……
以法治正心,倾注人文关怀,是荆西司法所安置帮教工作不变的宗旨。在“五零”机制的帮教下,越来越多像蒋某一样的安置帮教对象,正逐步迈入生活的正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